VR劇本創作新觀點:空間即故事!
本文是一個關于VR寫作、故事編撰指導系列的后續內容,前一篇名為《走近VR創作:VR故事劇本寫作啟蒙和方法論》。該內容的合作伙伴為沉浸式故事創作和劇本設計管理工具——Galatea。
VR敘事可以說是整個過程最難懂的部分。每一個創作者都試圖找到最理想的方法,各種項目和手冊都想要告訴我們如何在VR中講故事。
但如果我告訴你實際上我們已經知道該如何做了呢?的確,這有一點復雜,我們需要花費一點時間四下看看,但其實關鍵就隱藏在我們每天都會面對的事物中:建筑和它們背后的建筑學。
說到底,所謂建筑學不就是體現出了一種敘事方法的學問嗎?建筑學不正是包含了空間表達并通過各種設計讓人們按照預想而行動的學問嗎?人們在圖書館就變得安靜;而人們在夜店就要開始跳舞。很明顯,在圖書館跳舞顯得不合時宜,在夜店讀書也不合適。
后面我將會引用“Post-Architecture”概念,所以我先在這里對它做下說明:這是現代設計理念的一種變體,它注重設計空間中的人的行為而不是這個空間本身。在Post-Architecture中,空間指的就是每天發生在那里的故事本身,而設計師要做的就是設計這樣一個劇本。換句話說,這不就是為VR而準備的設計理念嗎?
《Next Nature Habitat VR》-個案研究
今年的SXSW會議上,《Next Nature Habitat VR》在北美首次進行展出,展出相當成功。而它獲得成功的原因,根據很多訪客的反映,就在于它的交互方式。
VR箘先來解釋一下Next Nature這個概念:這是一個哲學概念,指的是隨著科技不斷發展,我們的技術環境變得非常復雜,它無處不在,并不完全為人類所控制,所以我們應該把這種技術環境也視作是一種自然環境。
這部VR電影就是一個“基于推測架構的故事”,因為它“以上文提及的Next Nature觀點來審視未來人類的棲息地”,故事中,我們拜訪了未來人類棲息地的四個場景,它們都側重于誕生、制作、控制和自治這些概念組合的某幾個方面。我們將會穿過一系列場景,它們通過特定的風格和聲調呈現出想要表達的一系列觀點。它將引發一場關于“Next Nature”哲學概念的討論并讓體驗者重新審視他們對于自然和科技之間的關系的思考。人類,到底什么才是你們的自然棲息地?
Next Nature Habitat的Post-Architecture特質在于它是如何通過設計實現體驗者與故事之間的互動的。它體現了通過空間設計展示內部蘊含哲學的方法,換句話說,也就是空間如何呈現故事,我們又在演繹誰設計的劇本:空間就是故事本身!
空間被設計來引導故事的誕生,而這個故事則暗藏著關于人類未來棲息地的哲學觀點,在這個故事中,你既是體驗者,又是參與者。
由于我們看到了這些事物,我們就被引導來創造設計者想要的體驗,而這個VR體驗才終于呈現了一個完整的后現代世界。在這樣一個世界中,虛擬現實本身就是多余的,或者說無關緊要。因為所有的“現實”都只不過是一種虛擬的感覺。在這樣一個世界上,人類擁有凌駕于現實之上的力量,因為人類可以設計自己的感覺。這是一個人類可被Post-Architecture環境所設計調整的世界。
也許到現在你仍然對Post-Architecture這個概念感到一知半解,但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將會繼續進步,并逐漸充斥我們的現實生活,理解并將空間視作是即將、正在和已經發生的故事將會不可避免成為一種常識(正如現在有很多人意識到網絡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算是不斷演化的知識庫)。因此,現在我們就應該理解這個概念。文化哲學家兼交互學者Marshall McLuhan這樣解釋,當我們創造并使用一種新工具時,它們也反過來作用于我們自身并改變了我們的行為和思想。如果我們在設計一個虛擬環境的時候已經完全理解它們會對我們產生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又會發生什么呢?那樣就變成了我們對自身進行了設計,而這正是最關鍵的一點。
盡管前面一直反復提及Post-Architecture概念,但這并不代表我們要拋棄Architecture。因為如果我們打算對人們進行設計,那么首先我們仍然需要來自傳統知識的工具:來自心理學,行為主義,哲學,批判理論,故事敘述,音頻設計等等。我們的目標是通過對現有的感官的理解來操縱人們的知覺,讓他們嘗試這些將會影響他們的行為、主觀性、人格、印象、情緒等所有構成“人的自我”和對“現實”的理解的體驗。
本質而言,這意味著Post-Architecture設計理念總有一天會完善到能夠實現完全重塑你這個人對世界和自我看法的地步,回到最開始我們舉的例子:我們的確可以設計出一個讓人們想要跳舞的圖書館或是安靜讀書的夜店。哲學上的本體論指的是研究存在本質、發展的哲學,也代表著存在和存在之間關系的基礎學問。Post-Architecture就是一種本體論工程技術,它可以破壞人們原本的世界觀并按照設計者的意愿進行重組。是一種重塑人類認知世界的技術。
我們可以把人類的思想看作是一棟建筑,它當然也有代表著窗戶、門、門把手和磚墻的組成元素。而更重要的是,正如建筑一樣,我們同樣可以構建思想。并且一個人的思想已經被構建好了,只不過它是被世界上的其他人和各種偶然因素影響而構建的。而接下來,人們將有可能通過計算機代理進行自我思想的重構。這將進一步擴大自由和權利的定義,當然,作為代價,還有潛在風險。這個理論聽起來是不是有些瘆人?那是必然的。不過正如Paul Virilio所說:
當我們發明船只時,我們同時還發明了海難事故;當我們發明了飛機時,我們還發明了墜機;當我們發明電力,我們還發明了觸電...所有的科技都是一把雙刃劍,都具有自己獨有的負面影響,科技進步總是存在各種各樣的副產物。
對于設計學來說,本體論設計是一次重大飛躍,它受到科技進步的重大影響。由于人類科技已經進步到非常先進的地步,所以我們開始具備對人類知覺進行設計的能力。我們可以不再被動地從現實生活經驗中成長,我們可以設計自己獨有的“現實”。當VR、AR和MR成為消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時,我們就開始進入Post-Architecture的時代。我們需要提前做好準備,所以我們需要新的設計理論,我們需要抽取故事的核心元素,然后把它們應用到虛擬空間設計中。然后我們需要規范這些想法,并引起大眾的注意。
創造還是被創造,這才是問題的實質。21世紀是一個自相矛盾的世紀,一方面人們覺得自己享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另一方面他們又經常被超出他們控制范圍的事物所控制,而且這些事物經常并不符合他們的利益。
因此我們非常有必要理解本體論設計這個概念。一念之差,它可以帶給我們地獄,但同時也能讓我們貼近天堂。誰來保護我們,防止我們墮入反烏托邦?我們想要把自己設計成怎樣的人?那些大公司和其他利益集團有沒有可能利用這個來奴役我們?你不了解,會有別人去了解。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利用它將自己的生活調整的盡善盡美,每一天都像是杰作,就像是莎士比亞和荷馬的作品,你能想象嗎?知覺變得極具意義和美感,生活成為了藝術。
人類啊,你要把自己設計成什么樣?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違者必將追究法律責任。
文章點評
相關閱讀
-
精品VR動畫 Baobab新作講述印第安古老傳說
說到VR動畫短片就不得不提Baobab工作室,去年,工作室兩款VR短片《Invasion!》和《Asteroid!》斬獲多項國際大獎,是當之無愧的精品VR視頻。現在,這個工作室將再次出手,基于美洲本土...
- 碾壓全景相機的大家伙 VR光場相機即將量產
- 成人VR CosPlay 情色版《守望先鋒》公布
- 萌萌方塊風 VR版“我的世界”登陸Daydream
- 三星:數碼相機已死,我們將專注VR相機
- 谷歌雇傭Vive流行應用開發者 繼續發力高端VR體驗